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消息时,她悲痛万分,写下了散文《悼志摩》,在文中,她接连使用了“突兀的”“不可信的”“残酷的”等词语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,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惊与痛楚。对她而言,最让人心碎的是,徐志摩此行北上,是为了参加她的演讲会。
徐志摩在生前深深爱着林徽因,但命运的安排使得两人错过了最佳的相守时机。早在林徽因还单身的时候,徐志摩已经结婚;而在徐志摩离婚后,林徽因却已经爱上了梁思成,并成为了梁思成的妻子。尽管如此,两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,并将这种心境与情感通过诗歌和散文记录了下来。徐志摩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林徽因的倾慕与人生理想,而林徽因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。
然而,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林徽因与徐志摩几乎没有共同的照片,现存的几张合照中,他们也总是保持着一段距离。虽然精神上是亲密的朋友,但在现实生活中,两人始终保持着某种隔阂。这种关系,倒更像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友谊。
展开剩余79%那么,林徽因和徐志摩罕见的合照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拍摄的呢?从两人的诗歌作品来看,他们都是充满浪漫情怀的人,彼此的相识,也显得尤为特别。
1921年,年仅二十岁的林徽因在父母的资助下,开始了她的欧洲之旅。欧洲的建筑风格与中国截然不同,典雅的教堂和古老的庄园深深吸引着她,但最让她心潮澎湃的,还是在英国遇见了徐志摩。此时,徐志摩正在英国留学,虽然他比林徽因年长许多,且已有了两个孩子,但这并未妨碍他们成为深厚的朋友。
林徽因被徐志摩的才华所折服,徐志摩那优雅的谈吐和广博的见识,使她深深倾倒;而年少的她,也难免为这位英俊的男子动心。对于徐志摩来说,遇到林徽因是一种遗憾,他常常感叹自己与她相遇得太晚,正如古人所说:“君生我未生,我生君已老”。
在与林徽因的交往中,徐志摩感受到了她活力四射的个性,而这种活力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。他曾自述,正是林徽因的出现,促使他开始创作新诗。同时,这段交往使徐志摩意识到自己婚姻生活中的不满,他勇敢地与妻子张幼仪离婚,去追寻自己内心的自由。
然而,林徽因的心境与徐志摩却大不相同。虽然她承认自己年轻时对徐志摩有过一丝心动,但很快她意识到,这种心动不过是少女时期对才子的崇拜,并不包含爱情。她依然将徐志摩视为朋友,二人共同参与了新月社的活动,也一起演过戏。对于徐志摩的追求,林徽因一直坚定地拒绝。
两人的交往,更多的是文学上的交流而非浪漫的关系。在诗歌创作上,徐志摩和林徽因互相影响。徐志摩的诗歌《月夜听琴》《青年杂咏》《清风吹断春朝梦》等,都表现了他对林徽因的情感,而林徽因则在《偶然》一诗中,深刻记录了自己对徐志摩的懵懂情愫,以及人生经历让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。
对于徐志摩的爱,林徽因有着自己的看法。她认为,徐志摩爱上的并非真正的她,而是他心中对理想和浪漫的想象。徐志摩并没有真正了解林徽因,她不仅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,更是一个有理想、有追求的建筑学者。
1924年,泰戈尔访问中国,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为他担任翻译。在这一期间,两人难得地留下一些合照。这些照片中,林徽因、泰戈尔和徐志摩一同出现,三人的合影在当时的报刊上广泛刊载,成为关注的焦点。照片中的三人,身处光秃秃的树枝下,背景冷清,仿佛是“岁寒三友”,他们的形象成了当时的文化符号。
然而,虽然两人难得合照,但照片中的林徽因与徐志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此时,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,泰戈尔的访华受到广泛关注,任何不合适的举动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波。因此,在拍照时,两人始终保持了克制。
四张照片拍摄后不久,徐志摩随泰戈尔前往日本继续他的诗歌研究,而林徽因与梁思成则前往美国深造建筑学。四年后,他们再度相遇,此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结婚并拥有了幸福的家庭,而徐志摩也放下了曾经的感情,转而与林徽因像普通朋友一样,谈论诗歌,支持她的建筑讲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