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“永安托孤”事件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是三国历史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。其关键在于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那句“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。在中国古代,皇位继承一般都遵循世袭制度,从夏商周到清朝,都是如此。但刘备却不同,他打破常规,愿意将自己的政权交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下属——诸葛亮。这一举动,被许多人视为大公无私,堪称史无前例的伟大胸怀。
然而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兵败猇亭后,刘备退守永安。虽然有机会返回成都,他却选择在永安大兴土木,加强防务,以防东吴进攻。这时的刘备内心极为复杂,充满了惭愧、后悔和内疚等情绪,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他的精神和身体健康。深知自己即将离世,他急忙召来诸葛亮,除了要与孔明做最后的告别,还要交代托孤的事宜。
展开剩余81%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有详细记载,刘备认为诸葛亮才智远超曹丕,能够完成复兴汉室的重任。他对诸葛亮说:“若嗣子(即刘禅)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但大家都知道,诸葛亮的忠诚和节操,他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请求,而是表示自己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,忠心耿耿,直至死去。
刘备随后还给刘禅下诏,告诫他一定要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尊重和信任诸葛亮。对于刘备而言,这种托孤行为显示了他对诸葛亮的极高信任和真诚。刘备辛苦建立的江山,他愿意将其托付给一个仅仅是自己朋友的下属,放弃了将权力传给亲生儿子的机会。有人将这比作一位超级富翁,将自己的财富传给公司里的优秀员工,而非继承给自己的子女。
不过,刘备所说的“君可自取”一语,引发了不同的解读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,这意味着刘备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。对此,学界有不同意见,认为这里的“取”应该理解为“选取”。也就是说,刘备只是赋予了诸葛亮“废立之权”,如果刘禅不行,诸葛亮可以选择其他继承人。无论如何,从刘备的话中,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他对诸葛亮的深厚信任。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曾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:“君臣关系,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达到了最大公心,是古往今来的最佳典范。”
但,这一切真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纯粹和美好吗?东晋史学家孙盛在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的注释部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,认为刘备的托孤话语只是“诡伪之辞”,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诚。如果不是刘禅昏庸无能,而诸葛亮又具有威望和智慧,刘备可能会担心自己被置疑。康熙在《御批通鉴辑览》中也表达了类似看法,认为刘备托孤并不真诚,反而是为了掩饰一些政治动机。
另有证据表明,刘备在托孤时并未完全信任诸葛亮。根据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的记载,刘备在临终时不仅把托孤重任交给了诸葛亮,还指定了李严作为副手,负责蜀汉的军权。而在《三国志·李严传》中也提到,刘备将兵权交给了李严,并让其留镇永安,掌控防务。这一安排表明,刘备并没有将所有权力都交给诸葛亮,他希望通过李严来平衡内部的权力结构,避免过度集中。
当时,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非常复杂,有“益州派”(本地人)、“东州派”(刘焉旧部)、和“荆州派”(刘备入蜀时带来的部下)。刘备通过任命李严,实际上是在试图平衡各方势力,尤其是防止益州派的过度扩张。李严不仅与诸葛亮同为荆州人,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,刘备显然希望他能在军事上给予支持,尤其是在防范东吴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。
此外,刘备的托孤安排,还体现了他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疑虑。尽管诸葛亮在民政方面非常出色,但他缺乏实战经验。相比之下,李严曾多次在军事上表现出色,刘备显然希望通过这种“分权”的方式,确保蜀汉的政权更加稳固。
最后,关于刘备的托孤行为是否真诚,史学界也有争议。有人认为,刘备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政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遗产,并未完全信任诸葛亮。就像刘备的其他行为一样,这一托孤事件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动机,也揭示了刘备在临终时对蜀汉未来的深刻担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